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农业,中国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农业。不同的理解反映到农业发展实践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农业发展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必须以不违背农业发展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遭到挫折和失败,这样的教训已经很多。所以,在农业问题上要正确理解“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判断。
众所周知,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工业现代化基础上,工业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深刻,而且是多方面的。
首先,工业文明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工业技术和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如地膜、灌溉技术、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没有现代工业的支持,农业就只能在传统水平徘徊。
目前倡导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也不可能脱离现代工业文明成果而独善其身。
其次,农业产业化必须借鉴工业的方式,或者说,农业产业化本身就是工业方式的体现。和工业化发展一样,现代农业已经打破小而全的传统农业方式,走向了专业化。从选种、种植到农业科研、农民教育,再到农产品加工、运输、存贮与销售,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借鉴了工业的方式。并按照工业的方式,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产业的融合。
其三,工业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为现代农业提供借鉴。如投入产出、成本与效益、组织的理念等,都为现代农业组织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
同时也必须看到,农业和工业是两种生产方式,所遵从的规律不同,不能机械地把工业方式移植到农业领域。有家农业企业承包了农民的土地,雇用农民在地里干活,要求农民必须像工厂工人那样统一着装,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按时上下班,遭到农民的抵制和嘲笑。因为这种做法忽视了农业的特点,往往使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劳动质量下降、风险增加,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还会导致对环境的破环。很多企业经营农业失败,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机械套用工业方式。
因此,在理解工业方式和农业方式关系的问题上,要把握好农业的特点,对一些适合农业的工业方式,可以按照工业的方式进行生产。有些农业劳动还没有发展到采用工业方式的阶段,或不具备工业方式的环境条件,就要尊重现实,不要机械套用。
当前,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或者土地流转。规模化是工业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规模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随着劳动力非农转移自然而然的实现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人把趋势与理想混为一谈,试图通过人为的干涉立刻实现所谓规模化目标,于是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土地,搞形式上的规模化,结果伤害了农民,也伤害了农业。
所以,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讲话中指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离开了这些条件,盲目推进规模化,结果是政府花钱制造出了规模化荒地,这种现象在各地均已出现。
从理论上讲,规模经营确实存在很多好处,如可以减少田埂,扩大耕地利用面积,便于机械化操作等。但是,这些好处对农民的生产自觉性和责任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因为规模的优势而掩盖其存在的弊端,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根本的农业经营制度;在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特别要注意不要为了某些人的规模而制造失地农民,不要为了机械化而规模化,更不要为了规模化而规模化。机械化和规模化只是现代农业的手段,不要作为目的。否则就会本末倒置。特别是有人以田埂不便机械化操作为由,否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十分危险的。
工业方式发展农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污染环境、掠夺地力、短期效益等不可持续的种种弊端,只有通过生态文明的方式才能解决。当我们用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农业发展时,就会发现整体农业观念、可持续与多样化理念、种养结合的农业模式以及自组织的农业系统等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将替代工业文明概念,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